农村医疗保险政策
如今已进入7月份,多地暂停2022年新农合补缴国家补助,这就意味着想要补缴2022年新农合,除了缴纳320元保费外,还需要缴纳原属于国家补助的580元,这样来看补缴并不划算,毕竟2023年新农合缴费缴费期即将到来。
01、2023年新农合会不会涨
新农合自2003年时开始颁布,作为一项惠民医疗手段,多年来惠及了千万农民,不少农民因享受新农合报销而减少了医疗花费,毕竟重大疾病方面,新农合可报销60%,且报销的病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,就连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也纳入报销行列中。
然而,让不少人诟病的是,新农合费用逐年增加,最初时参保费用不过10元每年,但自2009年开始上涨,每年涨幅30元或40元,如2020年时为280元每年,但2021年时就涨至320元每年,2021年时涨至320元/年,根据这一规律,今年或上涨30-40元。
不过,随着新农合的不断上涨,不少人抱怨负担太重,不愿意继续缴费,吐槽根本交不起。确实,近年来新农合参保率逐年走跌,真的是因费用过高所致?
其实,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因新农合费用逐年上涨而不愿意缴纳,也有人吐槽新农合费用年末清零,就算一年内没用过一次,但到了年底时也会“清零”,下一年又需要继续缴费,这让不少人为此抱怨。
要知道对很多年轻人来说,一年到头也可能没有疾病困扰,但不管是否使用医保报销,次年必须从头再来,实在是太亏了。而对于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,他们发现新农合异地报销麻烦,甚至部分地区无法异地报销,这部分人觉得更亏。
还有就是一部分疾病或药物仍无法使用新农合报销,比如说身体检查、进口药物等,且还需要住院费用达到起付线标准才可享受更多报销。
不过,有数据显示,人的一生有6成积蓄要花在医疗之上,也就是说,多半人在医院花费超一半的钱,如果大家不参加新农合,那一旦出现大病、重病,可就十分麻烦了,因此大家尽量参保才行。
按照惯例,每年10月份开始就会缴纳下一年的新农合,那么2023年新农合会不会上涨?
至于新农合费用会不会涨,往年5月份国家就会出台文件,但今年已到了7月份,相关文件仍没有下达。
笔者认为,今年新农合缴费或有一定概率不会上涨,毕竟新农合自2009年以来连续上涨13年之久,个人缴费并不低,不少地方缴费多达四五百元,一家5口人就要2000元左右,其负担比较重。
而我国仍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,特别是这两年的疫情,更是让大家收入受到影响,为了减轻农民负担,今年或不会继续上涨。
而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,今年的政府补贴会从580元涨至610元,这意味医保筹资标准相对较高,没必要再继续提高个人缴费,足以满足医疗使用负担。更何况去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额为9724.48亿元,支出为9296.37亿元,结余为428.11亿元,而总新农合结余为6716.58亿元,可见医保结余数额较高,足以缓解医保压力。
而如今已是7月份,医保局仍没发布新农合参保通知,或有这方面的考虑。
02、多地迎来大调整
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,居民医保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额度分别提升30元、5元。而在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》中提出,接下来要建立“医疗保险基准费率制度”,合理确定费率,并进行动态调整,如此也就意味着接下来新农合参保标准会动态调整,不一定就会继续上涨。
而在山东烟台、河北、安徽等地区,也宣布从7月1日开始,将扩大报销范围,往年门诊消费、大病类、口腔类报销额度低或不报销,但接下来都可享受医疗报销福利,如此表明新农合所带来的福利将再次提升,口腔类、大病类报销比例提高,个人医疗费用降低。
当然,接下来还有3类人可免交新农合费用,也就是低保户、特困人员、建档立卡贫困户,这3类人可享受免交福利,但部分地区只是减免部分费用。因而,大家需要提前询问村干部。
此外,对于断交新农合的朋友,接下来也可重新建档,其生效期为3个月后,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。
明白了农村医疗保险政策的一些关键内容,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,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,可以点击酷斯法的其他页面。
最新更新
推荐阅读
- 全国劳模医保报销政策!天津市劳模医保报销比例
- 我国合作医疗的保障对象是——新农合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农村居民
- 乐山医保异地就医报销比例~乐山医保在成都住院能报销吗
- 河北省养老保险补缴新政策__河北省出台补缴养老保险费新政策
-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址.在杭州换证体检哪里可以体检?
- 哈尔滨西站离哈医大二院有多远、哈尔滨西站到哈医大二院有地铁吗
- 真心话大冒险输了可以问什么问题!真心话大冒险输了该怎么惩罚
- 2003年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》,提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和~钢的琴 电影主角陈桂林所处的时代,社会保障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?
- 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发展意见.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情况总结
- 参战退役人员医疗费报销!退伍兵住院费报销比例
-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--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23条规定